高级别间充质胰腺导管腺癌通过CSF-1驱动基质失活
导语
通过基于Solid Pin微阵列打印方式的2470 Arrayer构建的FPPA技术平台低成本、高通量、高灵敏的实现了胰腺导管腺癌(PDCA)间充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培养基中64种蛋白的含量检测,发现了三种间充质细胞和上皮细胞差异分泌的趋化因子,并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趋化因子CSF-1是间充质胰腺导管腺癌基质失活的主要驱动因子
Q1、题目
High-grade mesenchymal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drives stromal deactivation through CSF-1
Q2、出处
EMBO reports,IF=7.497
Q3、研究机构
阿姆斯特丹癌症中心
Q4、研究背景
胰腺导管腺癌(PDAC)预后不佳,具有高转移能力和对抗癌药耐药的特点。据文献报道,间质在转移和治疗耐药的发生中起关键作用,多分子分类已鉴定出一种间质胰腺导管腺癌肿瘤亚型,其主要特征是高级别生长和较差的临床预后,而PDAC间质与肿瘤亚型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致力于确定PDAC细胞如何指导基质的主要细胞成分-胰星状细胞(PSCs)的机制研究。
Q5、研究方法
1、搜集2014-2016年15名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肿瘤病理组织切片,对肿瘤细胞进行培养,并对小鼠进行肿瘤细胞移植,借助全反式维甲酸对培养的PDAC细胞系进行处理。使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流式细胞术、免疫印迹分析和正相蛋白阵列技术等技术进行研究。
2、正相蛋白阵列技术(FPPA)研究基质对于PDAC的作用机制的主要方法为:
在PBS中稀释了64种抗体使用2470 Araayer的Solid Pin打印在硝化纤维素玻片上,每个抗体打印四个重复点。
将打印好的微阵列玻片与样品在4℃在温和搅拌下孵育过夜,再与检测抗体孵育,在Innopsys 710AL上扫描成像,利用Mapix软件进行量化分析。
Q6、研究结果
1、在15个胰腺导管腺癌病人的肿瘤病理切片以及肿瘤移植后的小鼠组织切片染色之后,发现在高度的PDAC患者基质中胶原蛋白和活化的PSC含量均比较低。
2、接下来研究者将胰星状细胞至于相应的培养条件中,研究上皮样和间质样PDAC细胞是否发生分化发现间充质样PDAC细胞会使PSC失活。
3、进一步探究间充质PDAC细胞如何使PSC失活,执行了尺寸排除实验,发现间质样PDAC细胞分泌的大于30 kDa的可溶性因子,能够使PSC失活。为了鉴定间充质和上皮PDAC细胞差异分泌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对CM中的64种蛋白质进行了正向蛋白质阵列(FPPA)。其中,三种蛋白质在间质样和上皮样PDAC细胞之间显着差异分泌: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趋化因子配体5(CCL5)和集落刺激因子1(CSF1),通过生信分析预测CSF1很可能是起作用的趋化因子并进行一系列实验验证了CSF1驱动PSC失活的机制。
Q7、研究结论
这些研究揭示了高级别间充质胰腺导管腺癌通过趋化因子CSF-1驱动基质失活导致预后极差,监测PDAC患者的CSF-1血清水平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工具,可以识别使用CSF1R靶向治疗可从间质正常化中受益的严重疾病患者。
参考文献:
Ren B, Cui M, Yang G, Wang H, Feng M, You L, Zhao Y (2018) Tumor microenvironment participates in metastasis of pancreatic cancer. Mol Cancer 17: 108
2022-05-05
2022-04-14
2022-04-12
传真:0571-88334513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金昌路2073号2-3号楼5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