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闻中心  
当前网站位置:

mRNA资讯周刊—科研篇
来源:大分子生物 | 作者:Neoline | 发布时间: 2021-07-02 | 2054 次浏览 | 分享到:
mRNA资讯周刊—科研篇

  一、mRNA领域最新成果

  1、中国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mRNA合成、基因组复制矫正等分子机制

  2021年5月24日,清华大学饶子和院士、娄智勇教授团队与上科大高岩博士合作在Cell发表研究论文Cryo-EM Structure of an Extended SARS-CoV-2 Repl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Complex Reveals an Intermediate State in Cap Synthesis,解析了新冠病毒超分子蛋白质机器“转录复制复合体”关键状态的三维结构,揭示了病毒mRNA加帽、基因组复制矫正、逃逸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分子机制。这是该团队在新冠病毒转录复制复合体研究中,继在Science、Cell等期刊上连续发表4项成果后的又一重要工作。

  


  自新冠疫情发生后,研究团队系统研究了新冠病毒转录复制过程,阐明了关键药物靶点蛋白主蛋白酶Mpro和转录复制复合体多个状态三维结构,为认识病毒的生命过程、发展高效抗病毒药物提供了关键信息,先后在Nature、Science、Cell上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系列研究论文,是国际上抗新冠药物靶点研究中最为系统、引用最多的工作之一。

  2 、mRNA疫苗BNT162b2针对新冠变种病毒的保护作用或会被削弱

  近日,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研究团队对以色列疫苗接种人群进行了调查,以此来评估mRNA疫苗BNT162b2的保护效力。该研究成果以 Evidence for increased breakthrough rates of SARS-CoV-2 variants of concern in BNT162b2-mRNA-vaccinated individuals 为题目发表在了 Nature Medicine上。研究提出,在特定时间窗口内,mRNA疫苗BNT162b2对两种新冠病毒变种的保护有效性有所降低,因此,应该更严格地进行病毒变异追踪,增加疫苗接种以防止病毒变种的传播。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以色列Clalit健康服务中心有症状或无症状、已进行疫苗接种但仍然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群进行了调查,并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第1组为在第一次给药后14天和第二次给药后6天之间进行PCR检测呈阳性的疫苗接种者,第2组为在第二次接种疫苗后7天内进行PCR检测呈阳性的疫苗接种者,最后一组为对照组,采用相同数量的、与两组研究对象基本同时期显示PCR检测阳性的未接种疫苗人群。最终收集了813个鼻咽拭子样本进行了病毒基因组测序,其中包括149对第2组-对照组、247对第1组-对照组和其他未成功测序的样本。

  所有样本进行基因测序后,只有B.1.1.7 与 B.1.351两种新冠病毒变种出现在样本中,其中,B.1.1.7是以色列最主要的病毒变种,而B.1.351仅占所有样本的1.6%。研究人员假设,B.1.1.7可能具有轻微的疫苗抗性,而与之相比,B.1.351的疫苗抗性则会更高一些。结果显示,第2组病例与未接种疫苗的对照组相比,其B.1.351感染的比例明显更高,大约一半的第2组病例在第二次给药后7-13天检测呈阳性,大约一半在第二次给药后14天或更长时间内检测呈阳性。而在第1组中,其病例中B.1.1.7的感染率与对照组相比起来明显更高。

  这些结果证明,在两个特定时间窗口内,会有疫苗突破性感染事件发生,同时其变种病毒比例有所增加。鉴于此结果,研究人员表示,目前的研究可能表明,在第一次接种后的最初几周内,mRNA疫苗BNT162b2对预防B.1.1.7变种感染的效力较低。此外,由于一些国家选择将第一针和第二针mRNA疫苗BNT162b2之间的间隔从建议的3周增加到更长的时间,因此应该更加严格地去评估这种延迟是否会影响仅接受第一剂疫苗的群体对新冠病毒变种的免疫防御效力。但同时因为新冠变种病毒在以色列出现的时间差、以及样本较少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性,该研究结果需要被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

  3 、mRNA 治疗可恢复糖原贮积病小鼠模型中的正常血糖并预防肝肿瘤

  糖原贮积病 1a(GSD1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紊乱,其由葡萄糖 6 - 磷酸酶(G6Pase-α)的缺乏所引起。GSD1a 患者表现出危及生命的低血糖症和长期肝并发症,包括肝细胞腺瘤和肝细胞癌。由于药物递送在功效和安全性上的挑战,酶替代疗法或基因疗法等治疗方式对于患者来说仍然具有风险。

  2021年5月25日,美国Moderna公司的罕见病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发表了题为:mRNA therapy restores euglycemia and prevents liver tumors in murine model of 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的研究论文。

  


  在这项研究中,Moderna研究团队设计了编码hG6Pase的化学修饰的共mRNAs-α 并将它们包裹在脂质纳米颗粒(LNP)中,以便递送到肝脏。他们发现工程化的mRNAs产生hG6Pase-α 与未优化的mRNA序列相比,hG6Pase-α的表达量和酶活都有增强。从工程mRNAs翻译的蛋白质也被引导到内质网上。当注射到GSD1a的肝脏特异性小鼠模型中时,优化的mRNAs导致空腹血糖水平的恢复,与GSD1a相关的几种肝脏和血清生物标记物的正常化。重要的是,mRNAs的重复给药耐受性良好,可降低发生低血糖和长期肝脏并发症的风险。

  这也是首次有证据表明,在临床前小鼠模型中重复给予基于mRNA的GSD1a药物疗法,能改善禁食耐受性和肝脏病变风险。也证明了mRNA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通过mRNA疗法治疗人类糖原贮积病铺平了道路。

  4 、Nature:辉瑞-BioNTech 新冠mRNA疫苗可中和新变异毒株

  2021年6月10日,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史佩勇等人在Nature发表了题为:BNT162b2-elicited neutralization of B.1.617 and other SARS-CoV-2 variants 的研究论文,证实接种辉瑞- BioNTech 的mRNA新冠疫苗的血清中和了新的新冠变异病毒。

  


  研究团队使用了20个血清样本,这些样本来自十五位接种了2剂辉瑞-BioNTech疫苗的人,测试血清对重组新冠病毒的中和活性,这些病毒表达了B.1.617.2、B.1.617.1、B.1.618(首次发现于印度)和B.1.525变异毒株的突刺蛋白。相比对2020年1月分离的病毒株,血清对变异株的活性较低,特别是B.617.1变异株。但研究观察到血清对所有测试变异株都有稳健的中和效果。作者推断,这一发现表明该疫苗可能对这些新变种能提供足够保护。

  作者将这些结果与该疫苗对B.1.351变异株(又称β变异株,发现于南非)的测试对比,发现出现了和B.1.617.1类似的中和活性下降,但疫苗仍表现出对B.1.351导致的感染的75%有效性以及对严重或致死疾病100%的有效性。

  5 、新混合mRNA疫苗有望预防多种冠状病毒

  2021年6月22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吉林斯全球公共卫生学院大卫·马丁内斯等人在Science发表了题为:Chimeric spike mRNA vaccines protect against Sarbecovirus challenge in mice的研究论文,其设计开发出一种“万能的”通用疫苗。测试发现,该疫苗不仅能保护小鼠免受新冠病毒感染,还能保护小鼠免受其他冠状病毒感染,同时还能触发免疫系统抵御一种危险的冠状病毒变种。

  


  论文称,2003年导致非典型肺炎、2012年引发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以及2019年导致新冠疫情暴发的3种冠状病毒,均属于Sarbe冠状病毒亚属(Sarbecovirus)。Sarbecovirus的刺突蛋白具有多个免疫原性的结构域:受体结合域(RBD)、N端结构域(NTD)和亚基2结构域(S2)。这3部分可引起针对冠状病毒的免疫反应。研究人员假设,将这3部分混合在一起制成的嵌合刺突疫苗比针对单刺突蛋白做出的疫苗更有效,即能够对一整类冠状病毒产生广泛的保护力。

  为检验该假设,研究人员利用嵌合刺突制备了核苷修饰的mRNA-脂质纳米粒(LNP)疫苗。该方法始于mRNA,类似于目前的辉瑞疫苗和莫德纳疫苗。但该疫苗不只包含一种病毒的mRNA编码,而是将来自多个冠状病毒的mRNA“焊接”在一起。该疫苗表达病毒的嵌合刺突,其中包含来自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和大流行冠状病毒的不同RBD、NTD和S2模块结构域的混合物。

  实验发现,给小鼠接种这种疫苗后,有效地产生了针对多个刺突蛋白的中和抗体,嵌合刺突mRNA可诱导高水平的广泛保护性中和抗体,以对抗高风险的Sarbecovirus。

  嵌合刺突mRNA疫苗的中和抗体活性更强,有效地中和了携带D614G突变的新冠病毒、水貂体内的变异新冠病毒、在英国最早发现的α变异新冠病毒和在南非最早发现的β变异新冠病毒。因此,多重嵌合刺突疫苗可预防潜在的、导致疫情大流行的、类似SARS的人畜共患病冠状病毒感染。

  二、 重大事件或活动

  1 、我国首个新冠 mRNA 疫苗获批临床

  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与地方企业共同研究,开发形成的新型冠状病毒mRNA候选疫苗(ARCoV)已于6月19日正式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准。这是国内首个获批开展临床试验的mRNA疫苗。

  2、 全球首款针对流感的mRNA疫苗,开启人体临床试验

  6月22日,赛诺菲和Translate Bio宣布已开始针对季节性流感的 mRNA 疫苗的1 期临床试验。

  Moderna在今年 1 月份开启了三种流感mRNA疫苗研发管线,并制定了今年进入临床的计划。辉瑞也表达了对流感mRNA疫苗的兴趣,而CureVac在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支持下也已经开始了流感mRNA疫苗的研发工作。

  赛诺菲和Translate Bio率先将流感mRNA推向临床,成为首款进入临床试验的流感mRNA疫苗,也意味着在流感mRNA疫苗领域,他们领先了几个mRNA疫苗巨头。

  据悉,该临床试验将评估多种剂量的两种mRNA流感疫苗制剂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该疫苗旨在预防 A/H3N2 流感病毒导致的严重季节性流感。

  3 、接种辉瑞和莫德纳疫苗出现副作用 超过1200例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症状

  6月23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发布警告称,有超过1200例接种疫苗后出现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症状,而案例都曾接种辉瑞或莫德纳疫苗,也就是信使核糖核酸(mRNA)类型疫苗,且主要发生在年轻男性族群。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也计划在两种疫苗的说明书中,增加有关出现罕见心脏炎症的警告。

  值得关注的是,辉瑞在美国股市隔夜下跌1.41%,至每股39.05美元。其德国合作伙伴BioNTech的美国存托凭证(ADR)下滑2.96%。莫德纳的美股股价则遭到重挫,下降幅度达到4.21%。

  4 、世卫组织:将在南非建立首个mRNA疫苗技术转让中心

  6月21日,世卫组织举行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宣布,世卫组织将与多方合作,在南非建立首个mRNA疫苗技术转让中心,合作方包括生物制药公司以及非洲疾控中心等组织,接下来各方将与南非政府协商合作细节。

  世卫组织曾呼吁建立mRNA新冠疫苗技术转让中心,以扩大新冠疫苗产量。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技术转让中心可以培训中低收入国家的疫苗厂商,生产特定种类的疫苗,并提供相关许可。世卫组织已收到超过50份合作提案,正在与部分公司讨论如何向技术转让中心提供其mRNA技术。

  5 、会议:BioBAY核酸药物研发论坛、金鸡湖新药领袖峰会

  BioBAY核酸药物研发论坛

  主办单位: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

  时间:6月15日

  地点:上海

  聚焦:聚焦核酸药物相关的工艺、载体、递送技术、临床开发等热点技术与投资话题,搭建政企研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核酸药物的发展与布局

  金鸡湖新药领袖峰会

  主办单位: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

  协办单位: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医药设备工程协会、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百华协会、美中医药开发协会(SAPA)、美国华人生物医药科技协会(CBA)、FDA专家协会、华人抗体协会、美中药源、健康未来企业家协会、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促进会

  媒体战略合作:财经、E药经理人、赛柏蓝

  战略合作:BioBAY

  时间:7月10日-12日

  地点:苏州国际博览中心

  聚焦:前沿技术、全球化开发与注册申报、新药跨境商务合作、抗肿瘤新药立项与开发、神经系统药物立项与开发、新药源头创新技术论坛、复杂制剂与改良型新药开发论坛、人工智能赋能新药开发论讨、精准医疗与新药开发论坛、新型抗体/蛋白药物开发论坛、细胞治疗药物开发论坛、基因治疗药物开发论坛、创新医疗器械论坛、

  三、新技术应用

  1、一种基于 mRNA 技术的新型疫苗,可在小鼠模型中预防疟疾

  2021年6月18日,美国多家研究机构与 Acuitas Therapeutics 合作,在 Nature 旗下期刊 npj Vaccines 发表了题为:Messenger RNA expressing PfCSP induces functional, protective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malaria in mice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 mRNA 技术的新型疫苗,可在小鼠模型中预防疟疾。

  


  疟疾是全世界范围内的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有89个国家中将近32亿人有感染疟疾的危险,这几乎占到全世界人口的一半,每年记录在案的疟疾感染病例超过2亿,死亡人数达40万,其中大多数是儿童。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研发抗疟疾疫苗,希望从根本上消灭疟疾,构建无疟疾世界,但这些努力并没有获得良好的结果。

  之前的疟疾疫苗的局限性促使科学家们开发基于新平台的疟疾疫苗。mRNA疫苗在新冠领域的成功,凸显了mRNA技术平台的巨大优势:高靶向性设计、灵活和快速的制造、强大免疫反应能力。因此研究团队开始探索基于mRNA技术的疟疾疫苗。

  与之前的疟疾疫苗一样,该mRNA疫苗同样通过恶性疟原虫的环子孢子蛋白(pfCSP)来引发免疫反应,这是疟原虫侵袭阶段的免疫显性外壳蛋白。

  像mRNA新冠疫苗一样,研究团队使用纳米脂质颗粒(LNP)包裹环子孢子蛋白(pfCSP)的mRNA,以防止其过早降解。递送进体内后,mRNA在细胞内编码环子孢子蛋白质,这些蛋白随后触发身体针对疟疾的保护性反应。

  接下来,研究团队在小鼠模型上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接种该mRNA疫苗后的小鼠能够有效抵抗疟疾感染,表明该mRNA疟疾疫苗实现了对疟疾感染的高水平保护。这也为基于mRNA技术平台的疟疾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2 、新冠疫苗技术已用于研发抗癌疫苗,或可缩小肿瘤、预防复发

  辉瑞与BioNTech研发的mRNA新冠肺炎疫苗已在欧美多个国家投入使用,目前该公司正在以此技术研发癌症疫苗,希望通过免疫作用消除癌细胞。这项技术现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目前,BioNTech已有10种位于不同试验阶段的mRNA癌症疫苗,所有疫苗的制造方式大致相同。首先,医生从患者切除的肿瘤中提取样本并送至实验室分析。每一类癌细胞都有自己的遗传密码,科学家可根据这种遗传密码合成癌细胞特征蛋白质的mRNA,再注入体内促进建立免疫反应。那么,一旦手术后肿瘤复发,免疫系统就会识别肿瘤细胞特殊的蛋白质结构,对其进行攻击,形成持久性的保护作用。理论上,只要对癌细胞进行测序,创建癌基因指纹图谱,就可以针对性地合成mRNA疫苗。

  研究人员已经招募了400多名癌症患者开展人体试验,其中许多人已接受了多次尝试,尽管失败,但也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反应。令人鼓舞的消息是,一项试验中超30%的胃癌患者显示出积极的效果,肿瘤逐渐萎缩消失。

  四、项目介绍

  1、为开发mRNA疫苗奠定基础浙大梁廷波团队全面鉴定胰腺癌的肿瘤抗原

  尽管 mRNA疫苗对多种癌症有效,但其对胰腺腺癌 (PAAD)的疗效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分型可以反映肿瘤及其免疫微环境的综合免疫状态,这与肿瘤的治疗效果和疫苗接种潜力密切相关。基于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胰腺疾病重点实验室梁廷波教授带领团队,通过鉴定胰腺腺癌(PAAD)的有效抗原,以开发mRNA疫苗,并进一步区分PAAD的免疫亚型,为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疫苗接种构建免疫景观。

  研究结果发现,在胰腺腺癌 (PAAD) 中发现6种过度表达和突变的肿瘤抗原,包括ADAM9、EFNB2、MET、TMOD3、TPX2和WNT7A,与预后不良和抗原呈递细胞浸润有关。此外,PAAD的5种免疫亚型 (IS1-IS5) 和9种免疫基因模块在两个患者队列中都是一致的。免疫亚型表现出明显的分子、细胞和临床特征。与其他亚型相比,IS1和IS2表现出免疫激活表型,并与更好的存活率相关。IS4和IS5肿瘤在免疫上是不敏感的,并且与较高的肿瘤突变负荷有关。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调节剂、免疫检查点以及CA125和CA199在五种免疫亚型中也有差异表达。因此,ADAM9、EFNB2、MET、TMOD3、TPX2和WNT7A是开发抗胰腺腺癌 mRNA 疫苗的有效抗原,IS4和IS5肿瘤患者适合接种。

  2、大连理工大学mRNA 药物/疫苗研发项目

  该项目专注研发生产核酸药物,效率高,不需要启动子和细胞分化;安全性高,载体同时可以激活免疫系统,不产生插入性基因突变;生产快速,与传统疫苗合成蛋白5-6个月生产周期相比,仅需45 天生产时间;成本低,是单抗十分之一左右。

  3、制药商IDT与莫纳什大学及维州政府开始COVID-19候选疫苗合作讨论

  澳洲制药公司IDT(ASX:IDT) 于6月22日周二午后发出公告,称正与维州政府、mRNA Victoria以及莫纳什制药科学研究所 (简称MIPS) 就澳大利亚首个本地COVID-19候选疫苗的开发进行讨论。若协议成功,IDT将负责提供符合现行药品生产管理规范 (cGMP) 的服务。

  莫纳什大学的制药科学研究所 (MIPS) 是澳大利亚的mRNA技术领导者,该机构在世界药剂学与制药科学学院排名第二,仅次于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为第三名。在2020年,由MIPS的Colin Pouton教授领导的莫纳什大学研究团队联合The Doherty Institute研究院开发了澳大利亚首个COVID-19 mRNA候选疫苗,开发项目获得医学研究未来基金 (MRFF) 的资助,该基金还将为项目的第一阶段提供后续资金。

  2021年4月,莫纳什大学获得维州政府为其mRNA疫苗的开发和制造提供的5000万澳元资金。

  莫纳什大学的世界领先专家将与维州政府、墨尔本大学和包括Doherty研究所在内的研究机构合作,在维州建立并大规模生产mRNA疫苗。来自莫纳什大学生物医学发现研究所的专家也将参与该项目,还有来自生物技术、传染病、免疫和癌症领域的mRNA专家。

  4、康泰生物:正针对变异毒株全力科研攻关

  康泰生物已经开展了针对现有新冠灭活疫苗变异毒株保护效果的初期研究。结果表明,康泰新冠灭活疫苗针对新冠病毒的多种变异株,都具有一定的免疫效果。同时,康泰还与国内研究机构开展针对β变异毒株的科研攻关,建立合作研发平台,对国际最前沿的mRNA新冠疫苗技术进行探索,力争以丰富的技术路线,为广东省这一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建立“外防输入”的坚实屏障。

  此外,自2020年8月起,康泰生物引进国外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技术,并于2020年底完成腺病毒疫苗生产车间建设,今年2月份开始试生产,目前在加紧推进临床申请批件

  5、日企:用mRNA研发让膝盖软骨再生的药物

  变形性膝关节炎是在骨与骨之间起缓冲作用的软骨磨损变形的疾病,还伴有疼痛。随着人口老龄化,患者不断增加。传统的治疗仅限于吃止疼药、注射透明质酸的对症疗法、关节受损严重时更换成人工关节的手术等,没有作用于软骨本身的根治疗法。

  日本生物医药企业Nanocarrier将利用信使RNA(mRNA)开发再生膝盖软骨的药物。此药物有可能成为“作用于软骨细胞本身、促进再生以抑制病变的治疗药物”。

  Nanocarrier拥有稳定向细胞内传输mRNA并使其表达的纳米微粒的制造技术,争取最快2023年开始临床试验。在以人为对象进行临床试验之前,Nanocarrier将推进非临床试验及确保生产体制等,加快为实用化做准备。

  五、人物介绍

  1、王年爽:mRNA疫苗背后的中国科学家

  在抗击新冠疫情方面,中国科学家的力量越来越不容忽视。《华盛顿邮报》近期发文揭秘了辉瑞和 Moderna 的 mRNA 疫苗达到终点的过程。其中,在辉瑞、强生、Moderna、Novavax等多家公司的新冠疫苗研发中,均用到了一项关键技术——通过添加两个脯氨酸突变稳定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其主要设计者为王年爽,一位来自中国的80后科学家。

  他说:“直到目前为止,脯氨酸突变这种方式仍然是能成功稳定 S 蛋白构象的唯一方法。”

  冠状病毒的刺突糖蛋白,简称“ S 蛋白”,能结合人细胞表面的受体 ACE2 ,是介导病毒入侵细胞的最重要蛋白,也是制备疫苗的主要靶标。新冠病毒中的 S 蛋白与 ACE2 受体亲和力远高于 SARS 病毒,是其具备更高传播能力的一个可能原因。

  然而,包括 SARS、MERS 在内的几种高致病性冠状病毒的 S 蛋白都极不稳定,后期相关研究阻力很大,进展缓慢。王年爽等科学家在稳定 S 蛋白方面的成果,对此后的一系列基础研究以及疫苗和药物研发等奠定了基础。

  长期积累是迅速做出反应的基础,2020 年 2 月疫情爆发后不久,王年爽和他所在的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Jason McLellan 团队的同事们迅速采用冷冻电镜 Cryo-EM 技术,解析出了稳定化的新冠病毒 S 蛋白结构,这也为此后新冠诊断试剂、疫苗和药物的研究提供了关键信息。

  mRNA 疫苗技术和稳定化 S 蛋白技术的结合达到了 1+1>2 的效果。美国两款 mRNA 疫苗以如此快的速度研发成功,有很强的象征意义。王年爽称这是 mRMA 疫苗技术经历长时间沉淀之后令人惊艳的成功登台,也是“结构指导疫苗设计”这一全新概念在十年多尝试之后真正首结胜果。

  事实上,S-2P 应用不局限于 mRNA 疫苗,还在其他种类的疫苗开发中发挥作用,包括 Novavax 的重组蛋白疫苗、强生的腺病毒疫苗等。这一 2016 年设计的手段简便易行,并且针对多种冠状病毒有效。其在提高蛋白结构稳定性和疫苗的免疫原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都已在针对新冠的疫苗的开发中得到了验证。

  疫情爆发以后,王年爽所在的 McLellan 实验室,在短时间内向全球十多个国家的 100 多家研究机构或公司提供了新冠版本的 S-2P 的质粒或蛋白,这大大推进了全球针对新冠病毒的研究以及抗体和药物的开发,这其中也包括礼来已经批准紧急使用了抗体。未来这一技术还将继续指导更多抗疫“武器”的开发。

  2、胡勇:专注mRNA创新药物研发,推动生物医药发展

  胡勇博士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PI(博士生导师),瑞吉生物创始人、CEO。他是众多新冠疫苗开发者中的一员,目前他和团队研发的新冠mRNA疫苗即将进行临床试验阶段。如果通过人体试验,并通过监管机构审批,则疫苗会进行批量化生产,并被用于大众,这对预防新冠肺炎意义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新冠肺炎之前,中国并没有传染性疾病mRNA疫苗临床研究的先例。虽然当时mRNA技术在国外的产业化已经如火如荼,但在国内尚未有成熟的企业。一个具体的例子是,2020年3月,全球首个获批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mRNA-1273问世后,国内才开始大范围关注mRNA技术。胡勇博士对mRNA创新药的研究始于2012年,归国后其创立了瑞吉生物,是少数拥有mRNA合成技术和mRNA药物递送系统相关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发公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