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闻中心  
当前网站位置:

Simoa助力科研系列之SP-X高灵敏度多重免疫分析仪用于检测COPD患者中的血清标志物水平
来源:大分子生物网站 | 作者:Neoline | 发布时间: 2021-05-13 | 1440 次浏览 | 分享到:
目前关于COPD患者体内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与健康生活质量HRQL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先将COPD患者进行6MWD试验,确定350 m为阈值,然后通过SP-X平台检测位于350m阈值上下的COPD患者血清中的7种生物标志物水平,经检测得到IL-8和SPD因子与生活质量量表有相关性,未来可进一步进行COPD患者的潜在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目前关于COPD患者体内血清生物标志物水平与健康生活质量HRQL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先将COPD患者进行6MWD试验,确定350 m为阈值,然后通过SP-X平台检测位于350m阈值上下的COPD患者血清中的7种生物标志物水平,经检测得到IL-8和SPD因子与生活质量量表有相关性,未来可进一步进行COPD患者的潜在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SP-X平台:

  物种类型:人样本:血清细胞因子:IL-6、IL-8、CRP、SPD、TNFa、MMP、CC-16(pg/mL)

  


  题目:

  Functional Capacity, Health Statusand Inflammatory Biomarker Profile in a cohort of Patients with COPD

  研究机构:

  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美国葛兰素史克、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

  研究背景: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一大原因, COPD的系统性炎症已经牵涉到肺外表现的发展,因此,血清中的生物标志物的检测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很少有关于COPD患者的血清生物标志物与患者健康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报道。

  研究表明,6分钟步行试验与COPD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L呈现显著相关性,但是,很少有人研究350 m这个阈值来预测生存情况。本文研究了血清中的生物标志物是否可以提供在这个阈值上下区间的患者生存差异预测情况。

  研究方法:

  该实验属于观察性研究RES19044(一项评估肝硬化患者放射、生理和生化指标预期COPD患者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研究)。

  受试者:59名45-75岁的COPD患者血清:取血样,静止30分钟,1500g离心10-15分钟,得到血清,-80℃储存。

  血浆:用EDTA离心管取血样,2000g离心10-15分钟,-80℃储存。在SP-X平台上检测IL-6、IL-8、CRP、SPD、TNFa、MMP、CC-16因子。

  研究结果:

  本研究将6分钟步行试验(6MWD)作为评估COPD患者死亡率的指标之一,研究认为,当患者步行小于350 m阈值以下时,会增加住院率和死亡风险。HRQL指标已经被证明是6MWD和死亡率的有力预测指标,因此,了解功能状态较差的COPD患者的HRQL特征,对于COPD该疾病的临床理解,是相当重要的。

  从Table 2中可知,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小于350m时,血清中较高的IL-8水平与SF-36量表中较低的得分有关。研究推测,IL-8尽管在以前被较少作为COPD患者的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但是在本量表中关于非物理性的一些指标包括感情、疼痛、活力和心理健康方面,IL-8可能扮演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作用。

  而相反地,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大于350m时,其血清中SP-D水平与SF-36量表中较高的得分和SGRQ量表中除“Activity”项以外的项有较低得分有关,可反映其COPD患者的好转。

  


  Table 2 6分钟步行时间短于或长于350 m的COPD患者的生物标志物与健康相关生存质量HRQL的关系

  研究结论:

  研究通过SP-X平台检测位于350 m阈值上下的COPD患者血清中的7种生物标志物水平,经检测得到IL-8和SPD因子与生活质量量表有相关性,未来可进一步进行COPD患者的潜在生物学机制的研究。

  参考文献:

  Kohli P , Pinto-Plata V , Divo M , et al. FunctionalCapacity, Health Status, and Inflammatory Biomarker Profile in a Cohort of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Journal ofcardio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and prevention, 2015, 35(5): 348-355.

  


  


相关文章